2026世界杯买球

线上赌博app 澳门博彩官网 澳门新葡京.新葡京博彩官网 BBIN电子官方网站 太阳城娱乐 世界杯压球
交通要闻
串起满地“春色” 擎起一路小康——云南全面动员共建“四好农村路”
来源: 2026世界杯买球       2018-01-05 10:40 【字体:


银杏村的农家乐红红火火。 袁晔 摄

北方已是隆冬时节,但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西山公路旁,樱花花开正盛,茶树翠绿掩映。西山公路,这条17公里的环山路,串起了田园、柯街、大田坝3镇,惠及1.5万群众。依托西山的优美景色,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打造了旅游景观路,开通了旅游班线,实现了车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

乡村振兴,公路先行。近年来,云南省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制度保障,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把村路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山区特色产业资源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公路引领农村发展、支撑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县乡共建开拓融资渠道

走进云南省昌宁县——这个山地面积占了97%的典型山区县,一日可感四季,山下满眼春色,山中天地氤氲,山顶寒气阵阵。

大自然是最公平的造物主。一方面,大山成为当地百姓与外界交流的屏障,另一方面,独特的气候条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丰饶的物产馈赠。香气醇厚悠长的茶叶、口感松脆细糯的核桃……在昌宁县县长范喜看来,当地许多堪称“金字招牌”的特色资源急需便利的交通运输保障。

但时至今日,当地没有通高速公路,没有火车站,已有的国道也是常堵车。“核桃种出来,要从山上背下来,用拖拉机拉到县城,再转运出去,成本层层增加。”范喜认为,昌宁只有办大交通才能从根本打破发展瓶颈,当务之急是先把县域内的交通网络搞起来。


保山市昌宁县西山公路樱花景观路。 袁 晔 摄

为集中力量推进工作,昌宁县采取了县乡(镇)共建模式,由县政府牵头组织领导,并优先给予财政资金保障,同时整合了相关职能部门全力配合。

农村公路建设,筹集资金是普遍性的难题,当地如何解决按照“谁建设、谁筹资,谁受益、谁参与”的原则,昌宁县探索建立了“七个一点”筹资机制,即向上争取一点,精准对接,争取补助资金;县财政补助一点,采取“鼓励乡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给予资金补助;银行贷款一点,争取交通专项扶贫贷款、交通专项扶贫基金等,启动了1500公里村组公路建设;乡镇筹集一点,13乡(镇)已自筹建设资金共计1.56亿元;社会捐助一点,宣传动员社会各界捐资修路;项目整合一点,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坚持“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使用项目资金3700万元;就地取材节省一点,坚持“就近就便、就地取材”原则,合理利用砂石资源,降低生产运输成本,节约用料投资。

在确保建设质量方面,昌宁县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由乡镇建路基、交通运输部门铺路面、村里出人接管养护,质量层层把关、责任层层压实。“路基不合格不续建,路面不合格不接养。”昌宁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刘晋妤介绍,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182公里,其中“十二五”以来按照这种模式建成的里程1273公里,占到通车总里程的58.3%。

村民爱路护路蔚然成风

樱花、红枫、芒果……行驶在保山的农村公路上,花香果香荡漾,山路曲折蜿蜒,眼前永远有炫目的色彩。不过,在这里不用担心风景会分了驾驶员的神,就地取材、合理布局的行道树恰恰成为道路安全保障措施的一种补充。

“我们跟林业部门合作,由林业局出树苗,乡镇种树,村组管树,收益归农户。”刘晋妤介绍,路边林木以不妨碍视线的经济作物为主,既美化路段,也可以引导驾驶员安全行车,果子丰收了,村民还能从中收益,一举多得。

隆阳区板桥镇,位于保山市北部。坚持22年植树造林,感动过无数人的杨善洲同志曾在此驻村工作。据当地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这里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头戴竹帽、脚穿草鞋、四处奔波的身影。那时,他一心想要带领当地群众摆脱贫困。

如今,这里荒山变绿洲,面貌大变样。从2003年起,板桥镇北汉庄村就被作为“小康文明村”重点打造,先后有10条15公里村组水泥路修进了村里。

路通了,本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却来了新问题——由于缺乏养护,没过多久,路就变得“脏乱差”,群众怨声载道。但是,仅靠当地交通运输部门的力量,问题难以解决。

保山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想办法,将北汉庄社区列为了“农村道路自我管养”试点村,负责统一管养15公里村组水泥路;之后,进一步完善了管养机制,在该村再修建4公里的沥青路面村道时,市、区、镇三级按4∶3∶3的比例出资,让三方从筹建阶段就参与其中。

2015年4月,北汉庄社区自发成立了爱路护路志愿者协会。100余户志愿者长期义务清扫路面、清理边沟涵洞、清除杂草树枝。协会还制定了乡村道养护管理制度,发布了主、次干道管护责任公告,将道路管护纳入“村规民约”。“不在道路上泼污水、油渍”“不乱堆乱放乱挖、随意停车、搭建违章建筑”等爱路护路内容,成为社区居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路我走,道我养。志愿者协会的成功运作,理顺了北汉庄社区乡村道管养体制,落实了养护责任,激发了村民们爱路护路的积极性,大家自发轮流上路开展志愿服务,使路产路权得到了有效维护。

在腾冲,农村公路养护借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15至20公里为1个标段,将3人养护里程改为一个家庭承包养护,实行公开竞标承包,定期实行考核奖惩。对考核合格的承包家庭给予正常养护经费补助并奖励,连续2个季度考核不合格,则取消该家庭养护资格,并由投标时推荐的第二个家庭接养。

如今,在保山各地,养护专业合作社、“路长”负责制、公路管养与环境整治一体化模式等各类村民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的模式纷纷形成,爱路护路蔚然成风。


村民在自家门前摆摊销售特产。 袁 晔 摄

路通业兴  村民自发支持交通建设

“来到银杏村,我推荐您尝尝烤白果(银杏果)!”女儿点菜上菜招呼顾客,妈妈煎炒烹炸样样拿手,爸爸跑前跑后承包重体力活……每年金秋银杏黄时,也是腾冲市固东镇银杏村村民徐正香一家最忙碌的时候。

银杏村以银杏闻名。她原本是大山深处的一座小山村,却因为有3000多株古银杏树,释放出了最诱人的色彩。走进该村,以银杏叶为金黄底色,古老的木屋、成群的鸡鸭牛羊、脆嫩诱人的田间青菜麦苗、热情的村民,共同营造出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

银杏村名声在外,过去却鲜有外地人光顾。由于没有连接腾板二级公路的村路,外地游客想进来要从3公里外的甸苴村绕行。2014年,全长6.6公里的古银杏园旅游风景区道路建成通车,村里到镇上还通了班车,村民去镇上的时间从过去1小时缩短到了半小时。

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村里游客与日俱增。2012年,徐正香家将4间客房扩建,增设了独立卫生间。如今,每到银杏季,家里客人爆满,还要额外雇3个

     |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