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世界杯买球

IM体育 威尼斯人博彩 bet365亚洲官网 博彩app 威尼斯人博彩 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
媒体聚焦
[云南日报]建设交通枢纽 修通致富道路
来源:云南日报       2020-12-21 08:51 【字体:

本报记者 博达/文 通讯员 杨继培/图

“十三五”期间,大理白族自治州实施了总投资1537亿元的综合交通项目2174个,全长568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500公里,达217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11公里,实现了8个县市通高速公路。民航运输完成旅客吞吐量791.27万人次,居全国第79位。大理至昆明、丽江动车开通运行,实现了与省会城市“两小时经济圈”的交通跨越。

南涧:农村公路进入2.0时代

山区面积占99.3%的南涧县是全国8个彝族自治县之一,互联互通的农村公路将彝、汉、苗等20个民族紧密融合在一起。

“我们村位于两县交界处,是一个苗族村落,只有18户72人,以前交通条件差,出行不方便。自从修了水泥路,砖瓦运输就容易多了,近两年村里建起小洋房。村民种植的核桃、红花也方便运出去了。”碧溪乡熊家村村民小组长熊开富介绍,2018年,熊家村依靠交通扶贫政策,与邻村一起修建了3.6公里的水泥硬化路面,生产生活得到质的飞跃。

“罗伯克片区资源产业路打通了3个乡镇100多个茶园,还串起了罗伯克茶场、黑龙潭茶厂等20多家茶企,既方便了茶叶、茶产品的输出,还带来了众多游客入园观光。我们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正常盈利。”罗伯克茶场工作人员李字银介绍,罗伯克片区资源产业路还将打造为美丽公路,进一步促进茶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南涧县农村公路进入2.0时代。2016年,《南涧彝族自治县村组扶贫公路提级改造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政策出台,至2020年初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近2000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3528.4公里,实现自然村通公路率达100%;“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村组扶贫公路的硬化项目,实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进村公路及重要通道和产业区公路硬化率达91%,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100%。

南涧县互联互通的大通道“四高一铁”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大临铁路在南涧境内全长41.2公里,主要为“8隧8桥”和1个站点建设,建成后,南涧将彻底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此外,“南景、大南、宾南、南云”四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合计里程82公里,概算投资133.77亿元。

“‘十四五’期间,南涧县将持续推进‘四高一铁’建设和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两进、两出、两环’的大交通格局。”南涧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杨清权介绍。

漾濞:构建起县乡村组路网体系

漾濞彝族自治县聚焦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短板,精准施策,投入资金5.1亿元,不断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为全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漾濞县苍山西坡腹地的石钟村有14个村民小组,556户农户2162人。多年来,崎岖、狭窄、尘土飞扬的交通状况,一直是当地群众发展路上的拦路虎。2016年,石钟村13条共计52.3公里村组公路被列入漾濞县“943”项目。原本3米多宽的土路经过改造扩宽到7.3米,部分路段达到9米。2020年,投资466万元的沪滇协作项目石钟村产业路硬化项目8.08公里顺利实施,彻底解决了困扰石钟村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题。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石钟村群众大力发展起了重楼、藤椒、肉牛、生猪等特色种植养殖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2016年以来,漾濞县以村组公路建设为抓手,以2个贫困乡、24个贫困村及14个易地搬迁点为重点,优先对全县乡际公路、产业公路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公路进行提级改造,计划实施村组公路路基拓宽工程900公里、路基改造工程400公里、路面硬化工程300公里的“943”工程。目前,实际完成路基拓宽1500公里,路基改造430公里,路面硬化284公里。结合全县脱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3年行动计划,在州委、州政府下达的50户以上自然村路基拓宽项目基础上,自加压力,对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998公里进行了路基改造和路面简易铺装,并优选50公里进行路面硬化,自然村道路通行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5年间,漾濞县共投入资金6330万元,完成县乡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44公里,实现农村公路县乡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覆盖。投入750万元实施了24个贫困村“五小工程”,制定了《漾濞县农村公路(乡、村道)日常管理养护考核办法》,严格落实“路长制”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如今,漾濞县实现了通乡、通村硬化道路100%覆盖,县、乡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100%覆盖,自然村(组)道路硬化率达56%,公路里程达3059.87公里。全县构建起“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撑、村组道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

弥渡:一条不断延伸的幸福路

在弥渡县寅街镇,一条“四好农村路”一直通向大山深处的瓦哲村,为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带去了人气和财气,成为一条不断延伸的幸福路。

记者驾车前往瓦哲村,随着柏油公路一路蜿蜒向前,道路畅通无阻。整条路面干净整洁,从集镇一直连到村庄。

说起进村公路,瓦哲村党总支书记李连昌感慨万千。“这条路不断升级换代,都是我亲眼见证的。”1997年前,瓦哲村通往外界的是一条曲折狭窄的山间毛路,崎岖难行。1997年,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修通了一条4米多宽的土路,难行的山路才得到改善。公路修通后,村庄的变化一年一个样,群众对好公路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经常能听到群众“要是路再宽一点就好了”的声音。村“两委”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于2005年实施了路基改造项目,将路面扩宽到6米。车多了、人多了、经济发展了。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2015年,瓦哲公路铺成了柏油路。到了2019年,所有危险路段加上了安全护栏,为行驶在路上的车辆“保驾护航”。“路越修越好,车也越跑越快了,现在个把小时就能到寅街。”瓦哲村的生意人李学强满意地说。

农村公路三分靠修建,七分靠养护。公路建好了,更要管理好养护好。瓦哲村一组村民李学英告诉记者,瓦哲公路能管理得这么好,得益于它有一个专职公路“保姆”。

李学英口中的专职公路“保姆”,其实就是村里的护路员李四忠。李四忠管理公路以来,隔三差五就骑上自己的小摩托,自带工具巡路护路,遇到下雨时,更是做到一天至少巡查一次,让整条公路始终保持着通畅状态。

一路通则百业兴。通畅的道路,拓宽了产业发展门路。如今,这里每年烤烟、贡菜、水晶豌豆种植规模都上千亩,大山深处几万亩华山松产出的上千吨松子也能够轻松运出,销往全国各地。

南涧、漾濞和弥渡的交通变迁是大理综合交通状况不断改善的缩影,四通八达的交通脉络,赋予了城乡经济多样化延展的无限可能性。“越织越密”的交通路网,为大理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为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出行方式,带来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