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世界杯买球

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 PG电子 太阳城娱乐 沙巴体育 足球外围平台 世界杯投注
行业新闻
龙陵贯通串户入户路 串起山乡“小康路”
来源:保山市交通运输局       2020-08-24 10:09 【字体:

“道路,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龙陵县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主动探索推行“以奖代补+农村路网建设”新模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助力于以“串户路硬化、入户路硬化、庭院硬化、主房地面硬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建设,贯通农村阡陌串户入户路,串起山乡千家万户小康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过程中,全县认真落实“帮不到位等于不帮、干不到位等于不干”的总要求,采取“两强三显五多”的“235”工作法,同心同向推进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建设,打通群众交通出行“最后一米”。

动员各方力量推进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

龙陵县委、县政府把道路硬化工程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来高位推进,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龙陵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领导小组,推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队员驻村”的四级责任机制,全力推进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聚力打造农村“民生路”。目前,全县40名县处级领导挂钩全县10个乡镇和120个村(社区),696名乡科级领导(含非领导职务)分片包干1642个村民小组,省市县128个单位挂包全县120个村(社区),省市县乡四级6498名干部职工挂包157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0支驻村工作队派驻80个贫困村,动员各方力量推进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

创新工作机制筹集建设资金

龙陵县于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被确定为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直以来“缺资金、少项目”等难题是制约农村路网建设和发展的“瓶颈”。为此,全县“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农村路网工作思路,大胆先行先试、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推行“财政投入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社会各界捐献一点、政策优惠补贴一点、受益群众筹措一点、挂包干部帮扶一点”的“七个一点”资金筹措办法,积极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发挥好“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社会众筹的方式来筹集路网建设资金,聚力推进农村入户路串户路建设,把农村入户串户路作为老百姓的“爱心路”来打造,着力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多措并举打造农村“富民路”“小康路”

农村道路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全县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多点发力,全面激活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明思路定主体。为发挥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全县紧扣“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思路,组织各方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建设。二是出方案定标准。全县立足实际出台了《龙陵县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农村串户道路、庭院及户内硬化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三是提效率降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县乡村三级积极帮助自然村协调道路硬化机器设备、水泥及砂石等材料运输等相关事宜,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倡导群众自行投工投劳、自行组织施工和就地就近取运砂石等,努力降低修路成本。

“众人拾柴火焰高”。全县按照“全民参与、全盘推进”的要求,“三措并举”坚持把农村道路硬化工作作为打造“富民路”“小康路”来统筹推进。五级联动力推农村硬化工程;县直机关干部踊跃参与路网建设等工作;现场指导解决硬化难题。

“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惠及广大群众

龙陵县以“惠民”为中心,以“带贫、减贫”为目标,把实施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贯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全过程,带贫益贫等多重实效惠及广大群众。

群众得实惠多。好效果来源于行动,到目前,全县共实施入串户路(含庭院和主房)硬303.46万方米,其中硬化串户路4226条202.76万平方米,入户路(含庭院和主房)151.14万平方米,惠及群众2.97万户12.68万人,1.31万户5.2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从中受益。

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的实施,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村“脏、乱、差、堵”的老大难问题,为农村“七改三清”行动打牢坚实基础,有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无缝”衔接。

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滞后的交通条件,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的现状,特别是碧寨乡椅子山组“路院硬化促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央媒省媒的关注。

群众力量调动充分。实施“以奖代补”促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后,改变了农村“重建轻管”和“等、靠、要”的现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乡村管理的积极性,群众角色由“甩手掌柜”变为“项目管家”、由“对着干”变为“我要干”,激发了村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脱贫攻坚工作的热情。

就近务工实现增收。通过采取“以实操代培训”的方式,群众支砌、配料、搅拌等劳动技能得到有效提升,特别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好地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和加速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深入人心。

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支点。农村道路是农村生产生活及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等谚语已经成为老百姓发展致富产业、脱贫奔小康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目前龙陵农村“两路一院一地”硬化工程服务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造福于民的效果日益凸显、广受好评。

     |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